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市场 >  >> 
把脉下半年经济!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都谈了啥?
来源: 华夏时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08 07:16:57
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

随着上半年“成绩单”揭榜的临近,下半年经济将怎么走,成了最受关注的话题。


(资料图)

7月6日下午,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,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。

座谈会上,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,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,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,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,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,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,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陆铭,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8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。大家认为,今年以来,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。尽管当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,但更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累积,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应当充满信心。大家认为,今年以来,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。尽管当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,但更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累积,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应当充满信心。

李强指出,当前,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,结构性问题、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。实现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,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要注重打好政策的“组合拳”,围绕稳增长、稳就业、防风险等,及时出台、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、组合性、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。要注重把握转型的“窗口期”,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,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、区域协调发展等,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。要通过增强工作的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,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、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,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,及时改进政策举措,进一步提振信心、稳定预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参加座谈会的8名经济学家中,刘尚希、袁海霞长期关注地方财政和债务问题;黄先海、秦海林关注数字经贸,同时关注做强产业链;陆铭关注服务业;田轩聚焦消费领域;罗志恒、赵伟则在整个宏观经济方面均有所涉猎。

值得一提的是,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,“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,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”。在行业内人士看来,从国常会的“研究提出”到此次座谈会的“抓紧实施”,意味着稳增长、稳就业、防风险等政策有望加速落地。

聚焦财政难题

今年以来,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。不过,与此同时,一些困难挑战仍然存在。

刘尚希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从近期看,居民与企业信心有所上升,但不稳固。尤其需要警惕的是,捂住钱袋子的倾向仍很明显,存在经济再次收缩的风险。他认为,疫情的“疤痕效应”仍旧存在,三年疫情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损伤比较大,连带影响个体工商户、小微企业的经营,实质上最终造成了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损伤。同时,房地产业怎么转型还在探索中,当前,房地产进入了深度调整状态,对上下游都产生了连带影响,也对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等都产生了连锁反应。

“现在很有必要对一些结构性问题、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改革。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信号是清晰的。但财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,亟待体制政策创新。目前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,与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是联系在一起的,因此,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也应当及时推进。”刘尚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
袁海霞则在宏观经济论坛中表示,当前,需求疲弱、微观主体预期偏弱、全民免疫高峰对经济运行带来的短期冲击、财政收支压力加大,制约稳增长政策空间;但与此同时,2023年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有所增加,包括疫情防控的放开使得疫情及其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减轻;稳增长政策的延续、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带来支撑;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,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将有所减轻。

综合来看,2023年或总体呈现出“N”字形修复;全年增速或为5.3%左右,较之2022年修复预期明显加强。

供需双向提振

财政问题之外,经济增长无疑是经济学家们最关注的问题。

罗志恒近期将目光放在了财政和消费上。在扩大总需求方面,罗志恒建议:发行长期建设国债,实现长期建设国债、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三者并行的局面;稳定宏观税负,推动减税降费从过去数量和规模型转向效率和效果型;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地区、按比例的方式来发消费券短期提振消费。

而田轩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活动中也表示,消费是短期内提升经济的重要抓手。消费提振靠长期收入的提高,而提高收入靠就业的增长。提高就业靠民营经济,当前民营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家的信心不足,解决这一问题要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的关系。因此,激励创新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、针对性,不能变来变去。

赵伟则表示,展望未来,在外需承压、地产“缺位”的情况下,经济内生动能修复仍有待增强,下半年经济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动释放需求的政策力度。预计经济可实现平稳修复,驱动源自于国内的基建和制造业,同时在低基数影响下,社会零售消费表现也有望超过疫情前水平。四季度,伴随企业盈利加快修复、就业和收入不断改善,内生动能或进一步巩固,经济恢复不平衡的表现将明显改善,并在周期力量下逐步由恢复性增长转向扩张性增长。

在供给方面,加强产业链成为经济学家聚焦的方向。

陆铭近日以《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未来》为题,剖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生关系,他表示,城市群整体的制造业越强,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引领功能就越强。并且城市会出现向心特征,即人口小城市向大城市及其周围流动,从外围重新回到中心城市。未来,中国要抓住微笑曲线(全球价值链)的两端,将研发设计和商业贸易与消费者服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,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制造强国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。

秦海林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锻长板、补短板前者是把产业链做强,后者是练就“独门绝技”,打造竞争优势。应提高自主技术实力,多方位完善产业体系,持续完善监管体系。

“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,只要保持战略定力、增强发展信心,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”李强表示。

他表示,要注重把握转型的“窗口期”,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,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、区域协调发展等,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。要通过增强工作的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,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、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,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,及时改进政策举措,进一步提振信心、稳定预期。
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

标签:

X 关闭

设计师 查看更多

X 关闭